荡敌国门:一场不应忘却的战争
腾冲国殇墓园
70多年前,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从云南和印度两个方向,对盘踞在滇西和缅甸北部的日本侵略军,发起了抗日战争中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对日反攻战。我两路大军20万人马对阵日军12万余人展开殊死搏杀。在这场永载史册的伟大战役中,我军以伤亡官兵79154人的重大牺牲,毙伤日军48858人,将侵占我怒江以西2万平方公里国土两年多的日军干净、彻底地赶出了国门,使在反攻战火中修筑成的中印公路与滇缅公路成功连结,重新接通了支撑我国抗战的唯一国际交通大动脉,取得了伟大胜利。
然而过去由于特殊原因,许多国人对这场光耀千秋的卫国之战却毫不知情或知之甚少。殊不知,这场关系国家命运的生死之战,不仅是我国军民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唯一的一场将日本侵略军打出国门的完胜之战,而且还是创造了许多颇具传奇色彩的名列“之最”的经典之战,因此我们有必要还原历史真相,让后辈们记住那场可歌可泣的正义之战。
滇西、缅北之战创造了二战中我军最为辉煌的歼灭战战例。由于国力、准备及训练等方面的原因,日军的战斗力普遍高于我军。抗日战争中甚至发生过日军一个大队(营)竟敢对抗国军一个师的惊人战例。虽然抗战中我军也曾打过一些胜仗,但这些胜仗大多只是些击溃战。1944年之前,我军如果一仗能成建制地歼灭日军一个大队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1944年7月11日的密支那之战,我军一战歼灭日军55联队等部2000多人;同年9月2日的松山之战,我军又一举全歼日军113联队等部3000多人;9月14日腾冲之战,我军聚歼日军148联队等部6100多人;11月11日我军三战龙陵,共歼灭日军56师团主力等部10700人。在整个滇西、缅北战役中,我军共歼灭日军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两个师团以及日军第2、第33、第49、第53师团各一部。取得了我国自1840年以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场完全、彻底的伟大胜利。
滇西、缅北之战创造了在同一次战役中战争样式最多的战例。以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由印缅边境边反攻边修筑中印公路、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为起点,驻印军连克孟拱、于邦、密支那、八莫、南坎;远征军连下腾冲、松山、龙陵、芒市、畹町。及至两路大军会师缅北芒友,我军共历经了河川战、山地战、热带丛林战、城市攻坚战、追击歼灭战等各种战争样式。此外,密支那之战还是我军首次与美军联手共同实施的大规模空降作战的成功战例。
滇西反攻战是我军在二战中海拔最高的战场上所经历的战地高差最大的战役。我20集团军强渡怒江的各个渡口均处于干热河谷地带,海拔不足千米,其时气温高达30℃多度,战士们不仅全副武装在身,而且每人还背负着七天干粮,负重累累、热汗淋淋。渡江后我军立即投入仰攻海拔高达3200米的高黎贡山的战斗。高黎贡山是一条由北向南绵延600多公里的大山,进攻腾冲必须越过日军严密防守的南、北斋公房隘口,唯一可行的两三条小道崎岖陡峭、荆棘遍地;怪石峥嵘、林湿苔滑;云遮雾障、雨冷风寒。我军冒着3℃—4℃的低温,单衣草鞋,攀爬前进,与身穿毛呢大衣、脚蹬翻毛皮鞋、以逸待劳、工事坚固的日军短兵相接。战场上弹雨天雨、血海尸山,敌我双方针锋相对、舍命搏杀,一双双、一堆堆滚落下万丈深渊,悲声长鸣、惨烈异常。
滇西、缅北之战中的攻坚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所碰到的日军最坚固的阵地与最死硬的防守,同时又是我军最犀利的进攻与最坚决的歼灭战。日军在密支那、松山、龙陵和腾冲的阵地均是其要塞式阵地的典型代表。这些阵地的堡垒上部由粗70厘米的圆木横竖排列7层后上覆1.5米厚的泥土,再用53加仑的空汽油桶装满沙土垒叠3层构成。下部又分为上中下3层,上层为战斗层,装有用厚钢板制成的活动射击孔;中层为休息层;下层为仓库。密支那日军地堡的圆木还外包铁皮用以防火,而腾冲城内的堡垒则挖成一个个用圆木架厢筑成的“竖井”。“井”中间的多根圆木上吊着一张张用粗绳编成的绳网,日军在绳网上作战,既能防水淹又能防震伤。这些工事的设计者是日军第56工兵联队的队长、日本著名建筑专家八宝大佐。工程的实施者是日军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的官兵。这些被我国老百姓称为“地老鼠”的日军,战前大多是日本九州的煤矿工人。打地洞本来就是他们的老本行,更何况他们还有两年的时间得以精心施工,最终筑成了上下左右明碉暗堡、前后互通火网交错的坚固阵地。尽管如此,我军仍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志在必得的坚定信心;前赴后继的顽强作风和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携带着刚刚装备的火焰喷射器和汤姆冲锋枪,在美国空军飞虎队和榴弹炮群的掩护下不惜重大牺牲,彻底粉碎了日军苦心经营的“鼠穴”,取得了全歼顽敌的辉煌胜利。
滇西、缅北战役颇多传奇色彩。发生在缅北于邦的一场战斗就值得一提:中国驻印军一个营遭到日军伏击损失一个连,营长李克己率部突围且战且走,不料却退到了一座绝壁之上。李营长急忙挥队钻入旁边的一片密林中,进得林子一看,原来这片密林竟然只是一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我军208名官兵依托这棵树冠足足有一个足球场大的榕树之王与日军一个联队(团)的追兵展开了长达50天的殊死搏斗。其间除补给靠飞机空投和大树周围复杂的地形掩护外,我军官兵全凭机智勇敢和大树上下的密切配合灵活机动地与敌周旋,最终在从敌后赶来的援军配合下战胜强敌成功脱险,演出了一场战争版的人猿泰山活剧。
滇西、缅北战役发起之前,中国远征军被取名代号为Y部队;中国驻印军的代号是X部队。两支复仇之师奋勇争先、奋力杀敌,及至胜利会师芒友时,共同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X+Y=V。
在滇西战场,云南保山、腾冲、永平、昌宁、施甸、龙陵、泸水等县的人民群众无不全力舍命支前。30万民工赶着上万匹骡马高唱着“抬伤兵、运子弹,我们有的是血汗。齐心协力打东洋,保我中华好河山”的战歌,信心百倍地和远征军一起以排山倒海之势扑向敌人,万众一心谱写出一曲将日寇横扫出国门的气壮山河的辉煌乐章。在我军攻击腾冲城外围日军各个据点的战斗中,出现了一幕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战争奇观:四乡八邻的老百姓无论男女老幼每天一大早就冒雨倾巢出动,年轻力壮的全部奔忙在抬运伤员、弹药、饭菜的支前小道上;老弱妇孺则皆悉数站在各攻击部队身后的小山坡上呐喊助威。他们完全无视危险、不听劝阻,就像是在观看一场体育竞赛一样,只见漫山遍野花花绿绿的油纸伞与小篾帽仿佛大片大片泛着亮光的花朵美丽绽放。一阵阵“国军加油!”“勇敢点,冲上去,打死日本鬼!”“中国兵万岁!”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吼声震天。我军参战官兵在其他战场上从未经历过如此阵仗,此时不禁人人热血贲张、个个奋勇争先。结果腾冲城周围“四凤求凰”的飞凤、宝凤、蜚凤、来凤四山的日军阵地很快就被我军一一拿下,就连墙高8米、厚6米,下部由火山大条石,上部由巨型青砖砌筑的腾冲城也最终没能抵挡住我军持续不断的猛烈进攻,凶残死硬的日军148联队顽抗到最后也只能落得个全员“玉碎”的可耻下场。
1942年5月10日腾冲城被日军占领前夕,县长邱天培和县武装部队护路营司令龙绳武弃城逃往昆明,危难时刻,腾冲父老即刻自发紧急会商,公推选举出一批爱国乡贤组成临时县务委员会领导全县26万人民抗日。两个月后,国民政府批准张问德先生为腾冲县长并授权先生组建新的县政府。很快,腾冲的抗日工作就走上正轨:培训干部、刺探敌情、筹措军粮、接待游击部队……干得有声有色。到1944年9月14日为止,腾冲城共被日军占领了两年零四个月零四天,其间除了极少数汉奸卖国贼留在城里外,全城5万多百姓全部撤离城区逃亡乡野山寨,宁可去过缺吃少穿的乡间流浪日子也誓与日寇不共戴天。两年多来,无论日军怎样威逼利诱,始终没有一户人家肯回城去过“良民”的生活。使得战前每5天一次集市的热闹名城变成一座自沦陷后就再也没有赶过一次集的“死城”。腾冲城光复之后,回城同胞面对着片瓦无存的家园虽然心痛,但他们感受更多的却是解恨、是扬眉吐气。腾冲人民的骨气集中体现在他们的老县长张问德先生的《答田岛书》中。1943年4月31日,日本腾冲占领军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祀给正在腾北领导抗日的张县长写了一封邀请信,信中要求与张问德“会晤”,要同张问德“聚谈”以解决双方的“民生”问题。于是张问德写下了著名的《答田岛书》,揭露了日军的种种暴行和“善意”,痛斥了日军为人民谋“幸福”的鬼话,大义凛然地表达了我国人民坚决抗战到底的不屈决心。张问德因此被誉为“全国500多个被日寇侵占县县长之楷模。”
以腾冲为代表的滇西人民的爱憎在对待抗日军人的态度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太平洋战争结束后,各国共修建过13座烈士陵园,只有腾冲的国殇墓园保存、维护得最为完好。在这里,3346位中国远征军将士和14位美军官兵的忠骨安然躲过了10年浩劫那样大的灾难!依然阵型整齐地守卫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国门之旁。在草绿松青、整洁肃穆的国殇墓园里,民国要人们的题辞碑刻和先烈们的墓碑仍旧完好无损的原样呈现在人们面前。前来凭吊的人们内心除了奔涌着深切缅怀烈士们英雄业绩的情感之外,无不对腾冲人民产生出深深的敬意。滇西、缅北反攻战胜利结束后,由于部队裁编等原因,致使3000多远征军士兵流落在滇西一带。战争期间为国家民族作出过重大牺牲的滇西人民以自己善良、博大的胸怀热情地接纳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抗日军人,其中仅腾冲一县就招赘了1380名滞留边地的远征军士兵,让他们也融入到自己流血牺牲从强盗手中夺回来的这片土地。
“崇敬和怀念是永恒的天堂”。智者的话今天已然被正大光明的验证了,越来越多慕名前来观光旅游的人们踏进腾冲国殇墓园凭吊抗日英灵。就连那磅礴神奇的大自然也会不忘时常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忘记了那场中美并肩与日寇进行的铁血之战。不是吗?虽然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然而每当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时候,在那高耸入云的高黎贡山之颠、在那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深处,天宇间常常会伴随着滚滚而来的闷雷,混杂着传来一阵阵千军万马撕心裂肺的喊杀声。那声音惊心动魄、山鸣谷应,听来仿佛让人感觉到血火洗礼、天雨流芳……
版权声明
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网络。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